文/王 德
第三个中国医师节(2020年8月19日)即将到来,其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其实质内涵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家国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严谨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弘扬抗疫精神,我们可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如是说。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的长河中,难免会遇到急流、险滩或暗礁,只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迸发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护佑亿万人民的福祉。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历练中,这些力量就凝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家国精神
当病毒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中央指导组及时入驻武汉,加强防控第一线的指导和把关。各地援鄂医疗队紧锣密鼓地整装出发,全国共派出34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务人员,仅人民解放军即派出4000多名医务人员。各地的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放弃了春节的合家团聚,坚守一线,维护疫情期间的社会秩序,科普防控知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扶助和心理疏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信心。
“封城”76天之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仅牺牲自我来服从抗疫需要,并且主动投身抗疫,以坚强的毅力和高风亮节为全国的抗疫赢得了关键性胜利和转机。而当新疆疫情严峻时,刚刚走出阴霾的武汉医务人员也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回援新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份守望互助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在任何危难面前都能汇聚成万众一心的团结力量。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
在抗疫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终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置于一切工作之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宣布并实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免费治疗的国家,对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全力以赴、不计成本,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截止5月31日,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重症患者人均费用超过15万元,危重患者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为加强临床血液供应,10个省份无偿支援湖北省红细胞4.5万单位、血浆137万毫升。
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也再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也决不放弃。单是在湖北省,就成功治愈3000余位80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
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新冠疫情之初,恰逢春节将至,喜庆热闹的气氛猛然被恐慌所取代,九省通衢的武汉转而成为人们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地。然而,一群群深晓大义的逆行者放弃与家人团聚,将个人安危抛诸脑后,勇敢地闯入疫情的生死前线。
已至耄耋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及其他医学专家多次亲临疫情一线,进行采样、追踪、调研,指导抗疫策略。各地医生一封封请战书坚定地传达着“若有战,召必至,至必胜”的心声。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本地医生,在外援未至、资源告急、同事病倒的危境中,克服困难、坚守岗位,与病毒进行顽强不屈的殊死抗争。很多已经离鄂的工程人员、运输人员,在得知武汉需要援建、需要物资时,果敢返鄂,“为国家做过贡献,这辈子值了”,朴实的话语映射出内心的不凡气概。
他们面对未知而又来势汹汹的病毒,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在国家统筹部署下,为全国人民构筑起一道道生命安全线。
严谨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我们战胜疫病不可或缺的武器。每一个积极的防控措施,从全民戴口罩、武汉封城、社区管控、落实“四早”和“四集中”,到错峰上班、有序复工复产,到精准控制、常态化抗疫,开创了多个先例,均是采纳了专业人员的汇报和建议后的科学决策,尊重传染病防治的科学规律,才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研发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毒株、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研制疫苗、药物筛选和研发、数据分析、模型预测等,多种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抗疫中,更是离不开科研人员的付出与努力。
这半年多的抗疫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多少人艰辛的付出和牺牲,换来了今天基本回稳的大局。经历过这场磨难与危机,我们亲身感受到万民同心的力量,将科学、职责和对生命的敬重融入血液、深入骨髓。
疫情虽然回稳,但坚持抗疫精神不能松懈,要像习总书记在武汉讲话时所强调的,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把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弱项补起来,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在危机中成长,以更好地护佑人民健康,为健康中国助力加薪!